焦作市历史文化简介
怀川大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,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杰,焦作地下文明积淀层层叠叠,地上文化布落洋洋洒洒。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,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,山人一体,不可分割。
焦作文明的最早记载,是孟县子昌村裴里岗文化的一些物证。如果把这些证据还原一下,大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远在8000多年前的怀川平原上,就已经有了原始的村落,当时的怀川平原,黄河、沁河交叉相汇,土地肥沃,林木苍郁,野兽众多,是不可多得的人类栖息地。
而且这里山清水秀,日照充分,渔牧农林皆宜,对于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原始村落而言,这是个理想的风水宝地。众多的部落相继移居到这里,才开始有了摩擦、冲突和战争。到后来,禹分天下为九州的时候,这里属于冀州。夏朝末年,由于统治者的高层腐败,使得民怨迭起、群雄纷争。
起源于河北西柏坡一带的商氏部落剽悍强盛,日益壮大,统治者已经没有力量将这些反对势力消灭。所以,武力渐强的商人一路南下,占领了黄河以北地区。商人到新乡原阳一带后被黄河阻隔,无奈之中折向西行。在焦作西南府城一带,商人又遇沁水,只好驻扎下来,和夏人隔河对峙。为了积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,商人逐渐将军事重点和政治中心向南移,形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军事和政治中心——商代雍城(雍是周文王之子的封号,现在焦作市中站区府城)。
商人以雍城为军事和政治基地,形成战略优势后渡河作战,灭夏于今日洛阳的偃师。由此可见,早商时期焦作在全国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。商朝建立后,焦作不仅是商朝的军事基地,而且是皇家休闲娱乐的后花园。
数百年后,商朝重蹈了夏朝的覆辙。由陕西而来的周朝军队从孟津渡河,在焦作一带整编、集结、占卜、誓师,也可以说周朝灭商的部队的集结地几乎全在焦作。由于在焦作地区有了良好的军事准备,周朝的军队才能在今日淇县的西南叫牧野的地方一战中获胜,从而灭掉了商朝。这一段历史在焦作留下了很多印记,焦作的许多地名都是在这时候产生的,如修武、待王、演马,冯营、亮马.王召、寨卜昌等。
如果说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曲惨烈的壮歌,那么焦作就是谱写这首壮歌的地方。
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,焦作地区的种族应无大的变迁,充其量是山西一些小股的难民,到这里零星安家。但是,在元末清初,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,焦作的人口和经济都开始萧条。明洪武年间,焦作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。
当时,由于连年战乱,加上黄河频频决口,怀川地区已是人烟稀少,昔日的繁荣和富庶已荡然无存。看到这片美丽的平原上的凄惨景象,朝廷决定从山西洪洞县大规模移民,这在焦作地区各县的史志上都是有记载的,所以,今天的焦作本地人,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山西洪洞移民的后裔。
这里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,有盘古开天地、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、女娲补天、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、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。原始社会末期,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,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。
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;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;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;是“正始玄风”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;是水利文化、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;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、大藏、原田三姓之根脉地。神农祭天处、尝百草处、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,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。
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,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;由大禹首次颁发的《夏小正》是中国的历法之根,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、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,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,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。这里是诸多大师泰斗的故里。孔子、李白、白居易、韩愈等各类数不清的历史名人曾在此或游历、或隐逸、或葬归于此。
魏晋时的“竹林七贤”曾在修武百家岩隐居游览,影响颇大。焦作历史悠久,古称山阳,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,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。夏朝属冀州,称覃怀地,商及西周属畿内地。
春秋战国时期,初属郑国,后属魏国。秦朝属三川郡辖;西汉属冀州河内郡;唐代改属怀州;明.清两朝隶属河南省河北道怀庆府。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,清朝末期焦作已是我国的重要工业重镇,1910年(清宣统二年)始设焦作镇.1928年北伐战争后,国民党设焦作市党部等党政机关,从此就有焦作市称呼了。1945年八路军解放焦作.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焦作市党政军机构.1946年国民党军队占领焦作,恢复焦作镇。1948年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改焦作镇为焦作县,1949年中央政府将焦作县改为焦作矿区(省辖),1956年,焦作矿区改为焦作市(省辖)。1983年修武、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。1986年,温县、武陟、孟县、济源、沁阳县划归焦作市管辖。1997年济源市改为省直管市。现在焦作市共辖修武、博爱、武陟、温县四县和沁阳、孟州两个县级市以及解放、中站、山阳、马村、高新技术开发区五个城区,计117个乡、镇、办事处,1799个行政村。全市总人口345万人(其中焦作市区人口80万人)。
发表评论